当“数字化”撞上“老龄化”|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研

最新信息

当“数字化”撞上“老龄化”|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研
2023-11-27 07:38:00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所所长、教授曹艳春主持的课题《当“数字化”撞上“老龄化”:上海市老年数字素养和鸿沟现状调查及其弥合路径探究》,对上海市老年数字鸿沟发生机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调研结果显示,一是个体原因,如学习能力下降、心理障碍等。有的老年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有的对互联网的未知性抱有恐惧心理。
  二是技术原因,产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是以年轻人的需求为主,而忽略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老年人自一开始就遇到了使用难题。
  平台中的个性化推送、广告推送等都和老年人的需求不匹配,导致老年人的用户体验较差,对使用互联网缺乏热情。
  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尤其是网络诈骗等事件屡见不鲜,导致老年人对互联网望而却步。
  此外,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网络谣言等具有误导性的信息,会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影响老年人对信息的判断,妨碍老年人的信息获取。
  三是社会层面原因,如社会服务建设不足、数字培训队伍不足、家庭代际反哺意识不强、朋辈支持未受重视等。
物联网养老有哪几种模式
  目前,基于物联网+养老平台的智慧养老模式有几类:
  “B+G”模式:构建区域养老信息平台(B)+政府采购模式(G)
  由私营企业建立区域养老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将老年人信息和各个中小企业信息聚集到一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其中,该企业的主要采购主体是政府,企业依靠政府的采购而获得一定的利润。
  典型案例是北京“京福安”科技公司。京福安在2015年9月开展“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运营管理项目,2016年开展“老年人优待卡变养老助残卡”项目,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平台,完成52万张养老助残卡的制作和发放工作,平台聚集了北京市9500家服务企业为持卡老年人提供服务。
  “B+C”模式:面向养老机构(B)+老年人个体(C)提供产品和服务
  面向养老机构(B)+老年人个体(C)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养老模式也称“B+C”模式,典型案例是麦麦养老和苏州摩多的运作模式。麦麦养老和苏州摩多主要开发养老智能产品,投向养老机构,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养老机构一线服务人员与老年人的底层业务系统。
  “S+C”模式:政府政策鼓励,面向社区居家养老
  主要由企业运作,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运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垂直一体模式,主要是公司开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公司培养开发服务人员和服务产品。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场地或者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为保底老年人群直接分配企业提供的服务。二是横向平台模式,企业只提供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连接众多的实体服务商和老年人,二者自由组合,提供或者获得服务。
  “G+B+C”模式:O2O快递模式
  政府财政补贴社区,鼓励社区超市或者便利店开展送货到家服务,配备固定的配送人员,为老年人配送货物或者餐饮。
  “B+A+C”模式:医养护结合模式
  利用专为老年人所需服务设计的中巴车、物联网等,将多个医疗分支计划纳入服务团队,医生团队对老年人进行远程医疗和上门医疗、送药上门。专业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健康监测和医疗护理等服务。
  “P-P”模式:纯智能产品模式
  利用产品和智能装置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或生活服务。
  “P-P”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日本。相关机构为老年人安装智能家居产品,可以实现无线远程管理。例如,在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配备一体化的智能定位腕表。
  日本注重现代智能养老产品的开发和安装。在住宅中,智能感应设施能测量并显示温度、湿度和风力等数据,智能系统根据外界环境进行调控,为老年人提供最舒适的室内环境。此外还有机器人,通过智能化设备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康复服务、健康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甚至提供远程医疗救治等。
  龚丹韵整理资料来源:《当“数字化”撞上“老龄化”:上海市老年数字素养和鸿沟现状调查及其弥合路径探究》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当“数字化”撞上“老龄化”|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调研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